17书吧 - 历史小说 - 明末小兵崛起在线阅读 - 第13章 赴任

第13章 赴任

    威武堡,城北威武门。

    “源儿,到了海子山墩,可要注意安全啊。若是遇见鞑子,可不要再鲁莽行事了,保住性命最重要。”

    “要是你出了事,娘也不活了。”说到伤心话,罗氏忍不住留下泪水。

    “娘,你放心吧,想杀我的鞑子还没出生呢!”刘博源安慰道。

    “嫂子,您就放心吧,有我们大勇在,定叫源哥儿毫发无伤。”在一旁送别李大勇的老爹也劝慰罗氏。

    “是啊,婶儿,有我李大勇在,保证源哥儿安然无恙。”李大勇也拍着胸脯保证道。

    “婶儿,还有我呢,我就是源哥儿的坚实盾牌。”刘三更也凑上来,拍着自己粗壮的胸膛。

    “大嫂,有大勇和三更他们俩在,你就安心啦。”

    “是啊,他们又不是出远门,这海子山墩离威武堡也就半天脚程,源哥儿也会经常回来看你的。”

    众人都劝慰着罗氏安心。

    “娘,时候不早了,你就回去吧,我们也该出发了。”刘博源告别道。

    “行,你们走吧,一定要注意安全!”罗氏依旧不舍的叮嘱道。

    三人告别各自家人,跨上从赵百户那低价买来的战马,驰骋而去。

    离开威武堡,三人沿着官道行了五六里,就看到前方一道灰色的城墙盘踞在群山间。

    “源哥儿,你看,前面山谷两边的那道城墙就是内长城。”李大勇指着前方说道。

    “内长城?”

    “那是不是还有外长城?”刘博源一时纳闷,便好奇问道。

    “源哥儿,这当然有了,过了内长城,再行三十里,就能到外长城了。”李大勇讲解道。

    “还真有外长城。”刘博源惊讶道。

    “这内长城自延绥镇东路的紫城砦(同‘寨’)起,至西路花马池,全长两千多里呢。”李大勇继续科普道。

    “大勇,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刘三更突然问道。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这都是我爹告诉我的。”

    “那你爹又怎么知道这么多?”刘三更刨根问底道。

    “三更,你问题咋这么多,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刘博源不耐烦道。

    “源哥儿,什么是十万个为什么?”刘三更又接话问道。

    “咱还是赶紧赶路吧!”刘博源无语,对刘三更这个二货也是无可奈何。

    三人骑马走进山谷。

    山谷不长,约不到三十丈,两边各有一道城墙矗立在山顶上,山谷两边上各有一个烽火墩。

    当刘博源三人穿过山谷时,仍未见到烽火墩内的守军。

    “咦,源哥儿,怎么没看到墩内的守军啊?”刘三更又开口问道。

    “莫要管这等事情,咱们走吧。”说完,刘博源一夹马腹,加速离去。

    过了内长城后,他们便是进入到外长城与内长城的夹道区域。

    在这夹道区域内,遍布着许多墩堡与村子,而海子山墩则也在其中,距离外长城不到十里,可以说是威武堡管辖的墩堡中最危险的一个。只要鞑子偷偷地进入了外长城,首当其冲的就是海子山墩了。

    刘博源三人骑着战马沿途经过一些墩堡与村子,看到的俱是残破不堪。

    有些墩堡甚至连围墙都倒塌大半,里面空无一人。就连村子内也是人烟稀少,只能听见一些零落的鸡鸣声。

    看到这样的场景,刘博源的内心越发沉重。

    自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白水饥民王二首义后,各地的农民与军户也纷纷响应,这使得许多走投无路的军户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丢下了守边的职责,也加入到造反的行列中。

    “源哥儿,你没事吧?”

    “看你出了内长城,你就一直悒悒不欢。”李大勇看到刘博源面色不乐。

    “大勇,你说,如今的这个朝廷到底是怎么了?”刘博源把心中疑惑说出。

    “这个我也不知道。”李大勇道。

    他自己毕竟也只是一个小小军户,没有什么太大的见识,自然不知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源哥儿,要我说呀,定是那李千户克扣了咱们的粮饷,不然你看那李千户吃得多胖。”刘三更凑上来回答道。

    听到刘三更的回答,刘博源摇头笑了笑,道:“算了,这个问题你们也暂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日后你们就知道了。”

    “走吧,快到无定河,过了河就能很快到海子山墩了。”

    很快,三人纵马来到无定河边。

    无定河是夹道区域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属于黄河的支流。

    由于无定河水流湍急,且水面较宽,故而没有修建桥梁,只在河面铺设了一道长五十丈宽一丈的浮桥。

    此时,在浮桥的桥头,一群人正有序的排着队,只见前面一个声音喊道:“都给我排好队,每人过桥交过桥费三文,大人与小孩都一样。”

    刘博源好奇地牵着战马往前面凑去,排着队的百姓们连忙让开。因为他们知道,能骑的起战马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他们作为平民百姓可不敢招惹。

    来到桥头,只见一个拒马桩拦住了上桥的路。

    五个身着皮甲的官兵正堵在前方,其中两人来回维持着队伍,两人依次收取过桥费,另一人坐在拒马桩后的椅子上,目光盯着过桥的百姓。

    当刘博源三人走至桥头,坐在椅子上的那名官兵立刻站立起来,眼神尖锐的看了过来,隔着拒马桩问道:“你们要去何处啊?”

    “当然是过桥去。”刘三更上前道。

    “过桥啊。”那官兵玩味地打量三人。

    “过桥费,每人三文,你们还牵着马,得再加三文。”那官兵轻视道。

    “你......”刘三更见状,便要上前理论。

    “呵呵,这是我们榆林道王参将设立的卡哨,你一个小小总旗,也得老实交钱。”那官兵说出背后人物,一副目中无人的表情。

    “算了,三更,不要与他们纠缠。”刘博源连忙拉住刘三更。

    “钱我们给。”

    刘博源交了过路费,默不作声地牵着战马走上浮桥。

    那官兵看到刘博源三人一副认怂的表情,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其余四名官兵也放声讥笑。

    在他们战兵眼里,卫所的军户,都是一群只会种田的农民,根本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刘三更一脸气愤地说道:“源哥儿,干嘛要交这钱,这浮桥又不是他们修的。”

    “可他们实力强啊,背后有参将撑腰。”刘博源没好气道。

    “那....那也不能交这么多钱,明摆着敲诈我们。”刘三更低声委屈道。

    “放心吧,等我们实力强大了,定叫他们双倍还回来。”刘博源打气道。

    “没错,叫他们双倍奉还。”刘三更振奋精神,大声附和。

    过了浮桥,三人骑上战马,一路疾驰。

    ......

    海子山墩。

    一座周长不过二里的小墩堡,夯土筑起的围墙,高不过一丈,只有一个可供出入的堡门,堡门上的围墙上还设有一个塔哨。

    “我们到了。”

    “源哥儿,你们在这等着,我去叫门。”刘三更自告奋勇道。

    “嗯,去吧。”刘博源点点头。老牛俊的明末小兵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