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书吧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三十五章 彻底控制印度半岛沿海

第七百三十五章 彻底控制印度半岛沿海

    英格兰人在城内的动作可不小,毕竟要在城内构筑大量的防御工事,没有足够的防御工事,哪怕是打巷战他们也打不过楚军啊。

    毕竟这年头又不是后世,步兵手中可没有太多可以精确射击的步枪,想要打黑枪可不容易。

    所谓的巷战,其实也就是依靠城内的众多建筑所形成的复杂地形进行防御作战,进而避免城外楚军大量火炮的威胁。

    毕竟楚军的火炮都部署在城外,而这年头的大部分火炮弹道都比较平直。

    当守城士兵直接躲在城墙后面的第二道方向进行防御作战时,那么高大的城墙本身就会形成一道障碍,避免楚军火炮发射的大量炮弹,直接落入城墙后方的第二道防线。

    这是英军方面的打算!

    但是英军方面显然是对楚军了解的还不够多,更够深入,并不是很清楚楚军方面装备有大量的轻型榴弹炮。

    楚军里的所谓轻型榴弹炮,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滑膛臼炮,身管都很短的……楚军装备这玩意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臼炮的大曲线弹道,用来发射爆炸榴弹攻击躲在防御工事里面以及后方的敌人。

    因为这玩意打出去后,有可能直接落到敌人头顶上爆炸,或者干脆是凌空爆炸。

    普通的防御实心炮弹的防御工事,其实对楚军的这些曲射榴弹效果不大,想要更好的防御楚军的爆炸榴弹,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修筑一些比较窄小的战壕,或者干脆是构筑有顶盖的防榴弹工事。

    当年明军以及东掳人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被楚军打的太狠,而且双方交战时间比较漫长,因此逐步发展出来了比较完善的防榴弹工事体系。

    但是很显然,国外的那些土着,包括这些欧洲殖民者们的防御理念,还是停在了防御实心炮弹上头,采用的是棱堡防御工事为主。

    荷兰人也好,英格兰人也罢,他们的棱堡类防御工事面向其他土着的时候特别好用,面对欧洲同行也很好用,但是面对拥有大量榴炮的楚军而言,这些什么棱堡防御工事就没啥用了。

    历史上横行几百年的棱堡防御体系最终为什么被放弃了?

    就是因为榴弹开始大规模流行的缘故,而传统棱堡在爆炸榴弹面前的防御效果……还不如随便挖一条水沟强(战壕)。

    当然,棱堡也在逐步发展,最终进化为和地形相互结合起来的堡垒防御工事体系,但是这已经算不上是棱堡了。

    英格兰人如今在孟买城堡这种过时的防御体系,就被楚军打的苦不堪言,最终被迫放弃城头防守,转为打巷战。

    准确的说是在城墙后方构筑第二道防线,和后世意义上的巷战也不是一回事。

    于是乎,当第七十二师的步兵们开始小心翼翼的往前试探性进攻的时候,就发现英军放弃了外围乃至城头的防守。

    就当楚军以为城内的英军和锡兰科伦坡城里的何军一样被打垮了后,紧接着却是发现己方第一批试探着越过城头继续进攻的兵力,遭到了来自城内的火力打击。

    因为情况不明,在遭到了少量伤亡后楚军开始撤回城头。

    当白振陆军少将得知进城部队在距离城墙不远处的城区遭到了反击后,当即呵呵一笑:“这些英格兰蛮夷,还想着人家打巷战……”

    然后朝着身后的一票军官们道:“诸君,如今城内蛮夷意图通过打巷战进行顽抗,你们说该怎么办?”

    当即就有一个少校参谋道:“简单,效彷以往诸多战例,直接把中小型火炮拉进城,抵近开火!”

    “同时城外重炮部队继续对城区进行覆盖式榴弹炮击,再辅以大规模纵火。”

    “把城内的建筑炸成瓦砾,烧成灰尽后,直接打扫战场就行了。”

    白振少将听罢微微点头,属下的回答中规中矩,甚至都不用专门去想办法,直接照搬以往的诸多战例就行了。

    面对大楚帝国的强势炮兵火力,尤其是大规模的榴弹炮击,英格兰人并不是第一家想要通过放弃城墙,退守城区打巷战的办法的军队。

    在英格兰人之前,明军,东掳乃至不少土着军队都这么干过。

    统一战争时期灭东掳的锦州战役,因为东掳人最后阶段试图退守城区和楚军打巷战,楚军直接玩覆盖式炮击以及纵火,直接把锦州城打成了废墟。

    大楚帝国之前在南洋进行大扩张的时候,柔佛王国最后的顽抗里,也试图退守城区进行顽抗……结果楚军又把城池打成了废墟。

    至于派兵入城和敌人一条街道,一栋房屋进行争夺?

    傻子才干这种事。

    因此发现英军退守城区试图打巷战后,楚军一方面是放开了北城门一带,采取围三厥一的方式,以降低城内守军的顽抗决心,试图动摇他们的军心士气,进而让他们退出城区。

    围三厥一的战术目的,就是要给敌人留一条后路,继而动摇他们的守城决心,这是光明正大的阳谋。

    除了采取围三厥一外,楚军则是在派兵驻防城墙、城门要地后,开始把大量中小火炮拉近城内。

    其中主力会是那些65毫米野战炮以及115毫米轻型榴弹炮这两种步兵支援火炮,此外还有部分115毫米野战炮甚至150毫米轻型榴弹炮也被拉进去了。

    这些火炮,将会在近距离通过发射霰弹、榴弹乃至实心炮弹对沿途的敌人进行逐一的炮击。

    这种玩法,就相当于给炮兵上刺刀……

    这双管齐下,再加上楚军还在不管的发射纵火弹,这种纵火弹,其实就是把烧的通红的实心炮弹打出去,这是传统舰炮的弹种,专门用来打木制风帆战舰的,效果很不错。

    而到了陆地上这么玩,其实效果也挺好的……毕竟这年头的城市,除了极少数地方缺乏木材的地区里木头建筑比较少外,其实大部分地方的城市里的建筑,除了少数官方或宗教类建筑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木头建筑为主。

    甚至很多官方建筑,乃至堡垒都是木头建筑为主。

    民用建筑以木制建筑为主,这一点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至于理由?没啥理由,就是木头建筑比较便宜。(极少数缺乏木料的地区是例外,比如沙漠地区。)

    至于后世人觉得欧洲的石头建筑多……那是因为石头建筑的保存年限比较久,而欧洲人又喜欢修各种宗教场所,同时战争频繁各种领主也会修石头堡垒,因此遗留下来的石头建筑比较多。

    但是大部分民用建筑甚至一些木质堡垒依旧是主流,只是保存不已,加上战争频繁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场合里。

    再到十九世纪,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后,民用石头建筑才多了起来,等到水泥出现后,才演变为整个城市都是石头水泥建筑居多。

    整个演变过程,其实和华夏大地里在二十世纪后的演变过程差不多的,城市都是逐步从木制建筑为主演变为水泥建筑。

    十七世纪中后期的孟买城也不例外,城内的大量建筑还是木制建筑为主,只有堡垒,高级官员的官邸,教堂等少数特殊建筑才是石头建筑。

    这样存在大量木制建筑的城市,在遭到楚军的覆盖式炮击,甚至还专门发射大量纵火弹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燃起了熊熊大火!

    英国守军看着满城大火,那都是傻眼了……

    他们就不明白了,打仗归打仗,但是楚国人为什么要烧城?

    就算是双方打仗,双方所为的也不过是夺取殖民地而已,攻破城市后进行劫掠,劫掠玩了再放火他们英国人其实都能理解……

    但问题是,你抢都不枪,直接一把火就把孟买给烧了,你楚国人图啥啊?

    这纯粹是花钱吃力不讨好啊。

    难不成你们楚国人就纯粹只是为了打我们英格兰人来的?

    英国人自然是很难理解楚国人的一些脑回路的,他们猜的还真没错,楚国人准确的来说,并不是为了夺取孟买而来的,而是为了驱逐英国人而来的。

    大楚帝国要的是把所有欧洲殖民者全部驱逐出印度半岛,掌控印度半岛的所有沿海各国殖民地,进而垄断印度半岛的所有对外贸易以及其内部市场。

    至于一两个殖民地城市,那其实都不重要……大不了回头再重建就是了。

    哪怕是重建,这花的也不是军方的钱,人家陆军才不会为了以后可能出现的重建费用,然后就让自己的士兵和土着蛮夷满抵近厮杀,然后一栋一栋房屋的进行争夺呢。

    直接一把火烧了,简单方便还省事!

    孟买城内的大火烧了足足三天,把大半个城区都烧成了灰尽,不少英军士兵以及他们的仆从土着兵,没有死伤在楚军进攻之下,而是死在了大火之下。

    同时楚军这种直接烧成,还不断持续炮击的作战方式,让无数英军恐慌,进而引发了不小的逃亡潮,很多人开始朝着北城区退去,甚至是越过北面的城墙,直接往北方逃跑。

    如此情况下,哪怕是英军高层想要继续坚守孟买也是不可能的了。

    三天后,英格兰东印度公司的高层,被迫下令全面撤退,他们试图逃回孟买以北两百五十多公里外的苏拉特。

    而苏拉特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半岛上的第一个殖民据点,是他们经营最久的地方。

    如今英国人在孟买战败逃亡,而海上又被大楚帝国海军第31分舰队进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也无法夺海路而逃,自然是只能往北逃亡,试图逃回苏拉特了。

    然而白振少将自然敢摆出围三厥一的阵势,甚至为了让英国人放心出逃都没有在北面部署大量兵力进行埋伏。

    但是并不意味着白振少将没有准备。

    围三厥一,就是一个阳谋,这不逃是死,而逃了其实也是个死字。

    英军这刚溃逃呢,楚军的第七十二骑兵团的两个骑兵哨一共五百多骑兵就追了上去!

    配属双马的骑兵部队,在进行中短距离机动的时候,那速度可不是普通步兵,更不是携带了大量枪炮弹药补给物资,甚至还有一大票老弱妇孺的逃亡队伍所能相提并论的。

    仅仅是两天时间,英军拖家带口,北上不过四十五公里的时候,就被第七十二骑兵团给追上了。

    此时英军尚有大几百名雇佣军步兵,再加上数百民兵,总兵力大约一千三百多人……至于那些土着仆从兵,早就孟买了要么死伤,要么当了溃散当了逃兵了。

    总数一千三百人规模的英军,还要护送着一千多人的普通英国平民,其中不乏老弱妇孺。

    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摆出楚军的骑兵……也就是他们撤退的时候还带着不少火炮,在遭到楚军骑兵的时候开始列阵,把火炮给拉出来了。

    要不然,恐怕刚遇上楚军骑兵的时候,就会被楚军骑兵给冲散了。

    英军列阵自保,对面的楚军骑兵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对着步兵阵列发起冲锋……除非极端,迫不得已的情况,不然没那个骑兵将领会这么干。

    这不是能不能打赢的事,而是打赢了都亏的事……骑兵可比步兵贵多了。

    因此第七十二骑兵团的五百多名骑兵们,直接在一千多米下马休息扎营,正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也动……

    然后,英军方面就彻底抓瞎了。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根本走不了……现在列阵迎敌的情况下,对面楚军骑兵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自然不会发起进攻……但是只要他们英军敢在这个时候列出行军队列,楚军骑兵不用多久就能够杀到他们的跟前。

    到那个时候,对于那些楚军骑兵而言,不外乎就是一场表演式的战斗而已。

    但是现在不走的话,继续这么拖下去,后头的楚军步兵迟早会追上去,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两天,总之要不了多久。

    一旦楚军的步兵追上来,那么他们也就彻底完蛋了。

    怀着这样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当天夜里英军尝试突围,但是很快就发现周边都有大量的火龙燃起。

    楚军骑兵们直接点燃大量火把游走在四周……并且还动用他们的骑兵炮时不时的就对着英军营地开几炮,虽然没造成什么伤亡,然而却严重影响到了英军的突围准备工作。

    等到了下半夜的时候,英军这才趁着夜色往北撤退突围。

    而楚军的骑兵并没有在夜色中发动袭击……但是一直在后头跟着。

    楚军骑兵为什么只是跟随而不不进攻?

    因为大晚上的发起骑兵冲锋,难度太大,一不小心容易把自己坑进去。

    再说了,英格兰人大晚上趁着下半夜的这几个小时往北走,也走不了多远,撑死了也就走个十公里八公里的,对于整体局势而言影响不大。

    至于英军在天亮后还继续行军……那就是给跟在屁股后头的第七十二骑兵团送人头。

    不管英军是趁着夜色逃亡,还是说留在原地顽抗死守,其实他们的命运在逃离孟买城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这是打也打不过,逃了也逃不了,而且队伍里还有一千多普通平民,这些平民里相当多一部分还是那些官员以及士兵们的家卷。

    如此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跑得掉!

    第二天下午时分,楚军第七十二步兵师的一个加强了炮兵的前锋步兵营也追了上来,并和骑兵汇合。

    这个时候,英军的指挥官最终还是下了投降的命令。

    因为继续顽抗除了让自己这些人死伤外,不会有任何意义,还不如直接投降干脆了事,再不济也要保全这些人的性命啊。

    毕竟楚军善待俘虏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顶多当战俘给几年活,不用太担心有生命的危险。

    如果运气好,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楚国达成了停战协议的话,说不准不用几个月时间就能离开战俘营返回呢。

    因此他们投降的没有压力!

    而随着这支英军的投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买城内的防御部署也就算得上是全军覆灭了,顺带还有好多名公司高层被俘虏。

    更关键的是,孟买城内的总数英军守军,是东印度公司从周边城市汇集起来的,孟买城守军全军覆没,这意味着英国在整个印度半岛乃至西亚,北非地区的兵力都遭到了削弱。

    孟买城内三千多兵力以及民兵啊,这三千多人一个不剩,全被楚军给一口吞了,这往后面对大楚帝国的凶勐攻势还怎么打?

    而且有着完善防御工事,也有三千多兵力以及众多土着仆从兵驻防的孟买城都陷落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其他殖民地也能够守住吗?

    守不住的……

    仅仅是五天后,即承顺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楚军的一支二十多艘船只组成的登陆舰队就杀到了苏拉特港外,并且没浪费多少力气就夺取了已经兵力空虚的苏拉特城。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半岛的数十年经营尽数化为灰尽。

    实际上不仅仅是英国人,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在更早几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全面失去了在印度半岛的任何据点。

    承顺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这一天同样也是大楚帝国全面控制印度半岛沿海的日子。

    从这一天起,大楚帝国就彻底把这片巨大的半岛扒进了自己的碗里!

    接下来,就是大楚帝国国内一大票各种势力,尤其是工商势力们拿起刀叉开始切rou吃rou的时间了。

    其中动作最快的就是大楚帝国印度武器贸易公司……

    在海外做生意最积极的永远是这群军火贩子!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